作为一款知识管理应用的flomo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2年9月26日 晚上

作为一款知识管理应用的flomo

01_优势与亮点

1)对细分市场的把握:创造新的需求

flomo在一个非常庞杂的笔记市场里把握住了一个细分需求,这是最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。

flomo的产品定位/用户画像。面向文青或者小资的,没被生活的琐碎压垮,还有点闲暇跟情怀,也有点小钱可以花。(可以观察flomo在跟什么样的品牌、内容做联名、做推广?)

2)基于移动端的轻量、碎片化笔记软件

非常专业的知识管理软件,比如roam research(做思维导图+双链+笔记结构可视化的始祖)或者obsidian(我最喜欢的本地知识管理软件),或者notion(全方位全能的记录管理工具);或者比较传统的有道云、印象笔记,它们一般都需要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去维护、整理,沉没成本高、迁移难,选择其中一个用的话就要忍受一些局限性。 flomo就是一个跟上述软件相反,非常轻量化的app。 它非常适合收集零碎的想法、点子。

还要补充一下,因为轻量,所以它跟传统笔记软件很不同的点在于,它的管理可以基于手机,所以记录、查找、整理都比较方便。传统软件一般需要配合电脑才能用的比较顺畅。

3)设计上的讨巧之处

我觉得flomo比较讨巧或者有趣的设计在于:

(1)热力图(应该是参考了github跟豆瓣的热力图设计,这样让用户很有持续记录、积累的动力);

(2)每日回顾,我觉得对于比较零碎且记录量大的用户而言,它其实能很好的帮助用户做回忆,甚至可以带来启发。

补充讨论

在一个完全没有社交的app里放热力图,我认为实际上是个有问题的产品逻辑。github跟豆瓣都热力图最大的功能其实是社交,它可以直接的展示出一个人对社区的贡献大小/爱好领域等等。其他人刷到用户的主页,一下子就能对用户的能力/层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。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社交/展示的意涵在,所以通过使用app、打卡等让热力图花花绿绿能给用户带来成就感。

我在想flomo为什么不能激励我用下去?除了碍手碍脚的操作体验,根本上还是因为它不能真正给我带来积累的成就感。对于我来说可能只有在预先知道【自己的努力会被别人看到】的情况下,才会更有动力去做一件事。但是flomo没有社交,从根本上掐断了可能性。

那在这种情况下,还有什么人愿意一直使用它?积累需求和欲望都足够高,觉得产品足够好用,而且驱动力主要来自自身的人(so用户以小资、文青为主)。

02_局限

1)操作方法学习成本低or笨拙?

我觉得比较值得商榷的设计是不支持markdown语法。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做,很可能很多这款产品的用户之前都不了解markdown语法,多加这么一个功能可能反而让整个软件的学习成本更高,所以不如做减法;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经常使用markdown的用户来说,它不支持反而让我觉得记录起来很费劲,因为还得按专门的按键才能实现换行、列表等功能。

所以我有些时候需要记录几段文字的时候,就会很不愿意用它(因为它太笨了,反而降低了我的效率)。

2)手机备忘录已经足够优秀

我觉得,对于苹果用户而言,备忘录其实是一个比它用起来更方便的笔记… 毕竟原生、优化更好、更顺畅。而且功能基本都能实现,这俩我觉得,对我来说,大多数时候可有可无吧…。而且备忘录还支持简单的markdown。而且我不知道是优化问题还是什么,flomo用起来总有一种不顺畅感,会卡顿。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